如何评价一部电影 · 观影计划 1

「柏林电影节」上有所斩获的王小帅是我的第一个打算整体看看的导演

-

在我工作刚好没那么忙的一段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归纳、写作之类的能力,我提过一个观影计划,在「柏林电影节」上有所斩获的王小帅是我的第一个目标,加上我很喜欢《地久天长》这个名字。

那时候我对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并不清楚,我以为王小帅和张艺谋、陈凯歌是同辈分的导演。 但其实不是这样,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属于第五代导演,而贾樟柯、娄烨、陆川,包括王小帅等则是第六代导演。

我的片单并不完整,只看了《地久天长》《十七岁的单车》《青红》《闯入者 。其实距离看电影已经过去很久,所以我并不是新写一篇文章,只是从之前写的东西中摘取出来,做了重新整理。

整体上王小帅应该算一位文艺片导演,因为很容易感觉到他在尝试表达一些内容,虽然我不能很好地说清楚,但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他所有片子都在拍过去,在拍城市和农村,在拍社会变化。而且会铺陈各种细节,虽然很多细节我并没有去确认,但我下意识地就相信了,因为我能从中感受到生活。

首先想聊聊《青红》,作为一部讲述女生成长的故事,我觉得好于《狗13》,在「爱」和「关心」名下行使的精神控制,时代的压抑和每个人心中的涌动,展现得非常细腻。这时又觉得说好于《狗13》可能没有意义,因为故事发生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大家可能没那么多共鸣。但觉得强奸的情节太过粗糙,让我觉得消减了许多真实感。

在我看来《地久天长》是王小帅铺陈细节之大成的作品,年代感做得非常足,我印象最深的是充斥着苍蝇的厨房和边喝边漏的水舀子。电影是造梦机器,从王小帅的电影中,我觉得能看到这片土地过去的一点样子。

但他的电影也受到很多批评,主要集中在价值观方面,2019年我发现了一个名为 反派影评 的播客就有过大量讨论。借此电影,结合我过去听过的、看过的一些材料,我想稍微总结一下电影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如何评价这种有作者性、有所表达的电影。

-

首先是重新看待深刻,之前我在这篇文章中聊过一点点我对「审美」的看法,那时候我会隐隐觉得深刻是高级的,一部电影,即便没看懂也会给出一个比较高的评价,反映在评分上,对于深刻的就自动加一到半分。

可能年纪的增加让我变得越来越自我,也可能是从其他的影评那获得了自信。我开始认为深刻并不意味着晦涩或者难以理解,深刻更多时候反而是明晰、直接的,表达有力,能量巨大。而对于以往那些散乱的、不能表达一致主题的电影,开始怀疑导演是否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故弄玄虚,或者只是一些符号的堆砌。

-

其次是价值观,这和第一点是有相关性的,如果想要自己表达的内容简单有力,那么就需要有明确/一致的价值观。简单说就是对自己所讲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的态度和立场足够明确,是表扬、是讽刺,还是可怜,过于暧昧就会让观众找不到情感落点。

其实《小丑》就有这样的问题,很多的观众是无法将小丑作为自己的情感落脚点的,即便他受到了社会的压迫、忽视,但他肆意杀人的行为仍然让人不寒而栗,同时片子也没有对小丑明显的批判。如果不是作为漫画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一部煽动民众情绪的电影背后是何动机。

《地久天长》也是这样,电影中咏梅、王景春夫妇似乎结局还不错,导演是要表达失独在传统语境下给人的精神压力?还是要表达利维坦对人性的扭曲?都不够清楚。这个故事就仿佛是对过去某一些时刻的记录,但又看不出时刻的选取逻辑,也就看不出导演的态度。

也可以拿《长安十二时辰》做一个正面例子,张小敬虽是一个唐朝人,形象也称不上尽善尽美。但他有着对平凡人的关注,这种观念显然不可能属于一个唐朝人,反而和当下、和超级英雄拯救众生的情怀有点接近。当把这些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品质赋予一个古代人时,电影的立场也就产生了,大家能够清楚地get并认同导演对张小敬的夸赞。

-

还有一点就是如何挑毛病,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脑力的思维活动,从我个人的经验看,很多时候那些影评人提到的问题我往往也能感觉到一些别扭,能不能抓住这个别扭,并解释出为什么觉得别扭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毛病手段。但这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第一遍看电影的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情节上,往往不会深想,这也就构成了影评人和我们的一处最大不同,他们很有可能会二刷。

二刷之下,细小的别扭之处会得到注意,一些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会被感知。以前我会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一部看过的作品上还不如找部新的电影看,但现在我会觉得一些好电影确实值得多看几遍,得到的乐趣反而可能更多。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May The Freedom Be With U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