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自然没有电影院,再加上那些年互联网不发达,所以在农村看电影是很难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这样看到电影的,某个有钱人家逢喜事,就会在家门口,找两科大叔或者电线杆,然后在中间扯一块特制的白布,有点像现在一些教室里用的投影幕布,到晚上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放了,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听说了放电影的消息就赶紧告诉邻居街坊,吃完晚饭就拎着小板凳和大蒲扇去了,为什么要带大蒲扇,因为虫子、蚊子多啊!要知道,冬天肯定很少人在寒风中看电影的,一般都是天气比较好的夏季和秋季,这时候要不就是有各种蚊子,要不就是各种被电影光源吸引过来的虫子、飞蛾什么的。
那怎么放电影呢?其实用的就是类似于天堂电影院里演的那种,一个放映机,然后上面可以架两个胶片盘,一个空的,一个缠满了胶片,放映的时候,就把缠满的那盘慢慢拉出来用投影灯投到幕布上,然后在卷到另一个空的胶卷盘上,通过不断地转动,形成连续的画面。我记得,一部电影大概要两到三盘胶片,每次一盘放完了都要手动换另一盘,所以我们一般都会会看看胶片是不是快转完了来把握时间,在换盘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去上厕所。因为是扯起来的一块幕布,所以投影到幕布上面的时候前后两面都可以看到,两边都会有人坐在前面看,这点到挺有意思。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为了看电影大家都还是可以忍受的,但问题是来放电影的班组拥有的电影胶片是有限的,一般都是抗日电影,时间长了,来来回回放的就是那几部,还好村里有钱人不多,一年也就放几次,大家倒也还能忍受,但我们小孩子就会回家看电视了。
那还有别的地方可以看电影吗,答案是有的,在哪里呢?在学校。印象里每年学校都会组织看电影,在小时候的几次转学到的学校都看过。但农村是没有电影院的,学校肯定不能组织学生大晚上一起出来看电影,那怎么办,每当放电影的时候,我们就会用黑色不透光的布把钉在窗户上周围,把窗户整个蒙住,靠这种方法就把教室变成了一个黑漆漆的暗室,然后放映师傅就会把机器设在讲台上,在后墙挂上的幕布上放电影。但也不都是这样,我四年级转到乡里的中心小学的时候,因为学校人比较多,所以就没有用传统的教室放电影的方法,而是在校园里撑起来一个很大的充气棚,然后所有人都钻进去,在里面看电影,大抵也就是这样。这时放的电影就会比外面的新一些,在长片看完了还会放一些短的动画片,像《父子卖驴》、《半夜鸡叫》、《阿凡提》什么的,那时候每次有这样的活动都特别开心。
现在想想,应该是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吧,因为每年观影似乎都是在清明节前后那段时间,直到后来,到城里上五年级、六年级,学校才真的组织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如果没记错,看的电影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看完之后还要求所有人都写观后感。这么多年过去了,电影具体讲的什么已经忘记了,但第一次去电影院的激动和到了电影院之后所有人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电影台词都快听不清、放映的礼堂里采光极十分明亮都让我很失望。甚至我连那里的厕所都还有印象,男女厕所相对或者相邻记不得了,总归女厕所只剩下边的半扇门,男厕所就只是象征性的挂了块破布,再没有那么糟糕的体验了。